本文记者历时四个月深入调研上海张江、临港等科创中心与周边8个城市的32个高新园区,访谈112位科研人员、企业高管和政府官员,结合最新科创数据,全面解析上海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中的引领作用。


【科技观察员 李晓峰 上海报道】清晨7点,G60科创走廊高速上,来自苏州的生物医药研发团队正赶往上海张江实验室;上午10点,嘉兴的半导体工程师通过5G系统与上海专家进行联合调试;下午3点,合肥的科研人员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开展实验。这三个场景,生动展现了长三角科技创新走廊的日常图景。最新统计显示,长三角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3.2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;上海技术合同成交额中42%流向长三角城市;区域内科技人才流动率同比增长65%。

一、设施共享:从"单打独斗"到"协同创新"

在上海光源科学中心,记者见到了来自杭州的科研团队。"大科学装置让我们突破了技术瓶颈。"负责人王教授说。这类跨区域共享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28个。

更具突破性的是研发资源共享平台。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整合价值超200亿元的科研设备,"就像科技界的'滴滴打车'。"平台负责人形容。该平台年服务量突破50万次。
上海神女论坛
二、产业协同:从"梯度转移"到"创新共生"

在苏州工业园区,记者探访了与上海联动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。"上海做基础研究,我们做产业化。"中心主任介绍。这类"上海研发+周边转化"的创新联合体已有156个。

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产业链协同创新。以上汽集团为龙头的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,带动区域内3000余家配套企业升级,"我们是一个创新共同体。"供应链总监表示。
爱上海同城419
三、人才流动:从"虹吸效应"到"循环生态"

在临港新片区,记者遇到了每周沪杭通勤的AI专家张博士。"双城工作已成新常态。"他说。这类"候鸟型"科研人才已超8万人。

更具创新性的是柔性引才机制。长三角人才绿卡制度让高层次人才享受同城待遇,"人才流动更自由了。"人力资源专家评价。该制度已覆盖12万人才。
上海品茶网
【专家视角】
"上海正从'创新高地'转变为'创新辐射源'。"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战指出,"通过设施共享、产业协同和人才流动,形成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,为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创新集群提供了核心动能。"

随着《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》深入实施,这个研发投入占全国1/3的创新高地将继续引领高质量发展。(完)